维生素B12水平偏低可能导致贫血、神经系统损伤和认知功能下降。维生素B12缺乏通常由吸收障碍、饮食摄入不足或胃肠手术后引起,需通过血液检查确诊并及时干预。
1、贫血
维生素B12是红细胞生成的必需物质,缺乏时会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症状。长期贫血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增加,严重时可诱发心力衰竭。治疗需遵医嘱使用维生素B12注射液或甲钴胺片,同时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动物肝脏、鱼类等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
2、神经损伤
维生素B12参与髓鞘合成,缺乏会导致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感或平衡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脊髓后索变性,引发行走困难。神经损伤多为不可逆改变,早期需使用腺苷钴胺注射液营养神经,后期可能需结合康复训练改善症状。
3、认知障碍
长期缺乏维生素B12可能影响脑功能,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老年患者可能被误诊为痴呆。研究发现补充维生素B12可改善部分认知症状,建议联合使用甲钴胺分散片和叶酸片,同时增加乳制品、蛋类等食物摄入。
4、消化系统症状
维生素B12缺乏常伴随舌炎、食欲下降等表现,与胃黏膜萎缩导致的吸收障碍有关。患者可能出现味觉改变、口腔溃疡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因,如萎缩性胃炎患者需配合使用胃蛋白酶颗粒,同时避免长期服用抑酸药物。
5、精神异常
严重缺乏者可能出现抑郁、易怒等精神症状,与神经递质合成受阻有关。这类患者需进行精神评估,在补充维生素B12注射剂的同时,可能需短期配合帕罗西汀片等抗抑郁药物。日常建议保持均衡饮食,定期监测血清维生素B12水平。
预防维生素B12缺乏需保证每日摄入2.4微克维生素B12,素食者应强化营养补充。出现不明原因乏力或神经症状时,建议及时检测血清维生素B12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长期服用二甲双胍或质子泵抑制剂者应每半年复查一次,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性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