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可通过病变程度、病理特征及癌变风险三方面区分。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可能伴随肠上皮化生;浅表性胃炎则局限于黏膜层炎症,无腺体萎缩。
1、病变程度
萎缩性胃炎属于慢性胃炎进展期病变,胃黏膜固有腺体出现不可逆减少甚至消失,可能累及黏膜全层。浅表性胃炎仅涉及胃黏膜表层炎症细胞浸润,腺体结构完整,属于胃炎早期阶段。胃镜检查中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苍白、血管透见,浅表性胃炎多表现为充血水肿或糜烂。
2、病理特征
萎缩性胃炎病理学可见胃底腺主细胞和壁细胞减少,可能出现假幽门腺化生或肠上皮化生,胃酸分泌功能下降。浅表性胃炎病理表现为黏膜层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胃腺体排列正常,胃酸分泌多无明显异常。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降低,胃泌素17升高。
3、癌变风险
萎缩性胃炎被列为胃癌癌前病变,尤其伴随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时癌变概率显著增加,需定期胃镜监测。浅表性胃炎癌变风险极低,但若持续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进展为萎缩性胃炎。两种胃炎均可出现上腹隐痛、饱胀感,但萎缩性胃炎更易伴随贫血、消瘦等营养不良表现。
建议两类胃炎患者均需完善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者应规范根除治疗。日常避免辛辣刺激饮食,规律进食并限制腌制食品摄入。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2年需复查胃镜及病理,浅表性胃炎可适当延长随访间隔。出现持续腹痛、体重下降或黑便时应及时消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