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饥饿时会启动一系列代谢变化,主要包括肝糖原分解、脂肪动员、蛋白质分解及酮体生成等生理过程。
1、肝糖原分解
饥饿初期肝脏会快速分解储存的糖原为葡萄糖,维持血糖稳定。这一过程由胰高血糖素等激素调控,可持续6-12小时。若长时间未进食,糖原储备耗尽后,机体将启动脂肪供能机制。
2、脂肪动员
随着饥饿时间延长,脂肪组织中的甘油三酯被分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通过β氧化产生能量,甘油则参与糖异生。该过程会产生大量酮体,成为大脑等重要器官的替代能源。
3、蛋白质分解
持续饥饿会导致肌肉蛋白质降解,释放氨基酸用于糖异生。支链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优先被利用,长期可能造成肌肉萎缩。蛋白质分解是机体维持血糖的最后防线。
4、酮体生成
肝脏将脂肪酸代谢产生的乙酰辅酶A转化为酮体,包括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酮体可穿过血脑屏障供能,减少对葡萄糖的依赖。但过量酮体积累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
5、基础代谢下降
长期饥饿时,机体通过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减少非必要活动等方式减少能量消耗。基础代谢率可下降15-30%,这是应对能量短缺的保护性适应机制。
建议规律进食避免长时间饥饿,若需间歇性禁食应控制在24小时内。饥饿状态下可适量补充电解质水,避免剧烈运动。糖尿病患者、孕妇等特殊人群不宜长时间空腹,出现头晕、心悸等低血糖症状需及时进食碳水化合物。长期营养不良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恢复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