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两者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幽门螺杆菌通过破坏胃黏膜屏障、诱发炎症反应等机制导致慢性胃炎,主要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症状。长期感染可能进展为萎缩性胃炎甚至胃癌。
1、致病机制
幽门螺杆菌的鞭毛结构能穿透胃黏液层定植于胃上皮,其分泌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适宜生存的微环境。细菌产生的空泡毒素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可直接损伤胃黏膜细胞,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炎性因子,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病理改变。这种持续性炎症反应是慢性胃炎的核心发病基础。
2、临床表现
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隐痛或灼热感,餐后加重,伴食欲减退、早饱感。部分患者出现反酸、口臭、舌苔厚腻等消化不良症状。胃镜检查可见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出血点,病理活检提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等慢性炎症表现。症状严重程度与细菌毒力株类型及宿主免疫状态相关。
3、诊断方法
碳13或碳14尿素呼气试验是首选无创检测手段,准确率超过95%。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可即时诊断,联合组织病理学检查能评估炎症程度和萎缩肠化情况。血清抗体检测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但无法区分现症感染。粪便抗原检测适合儿童及不宜做呼气试验者,需注意近期使用抗生素或抑酸药可能造成假阴性。
4、治疗原则
标准四联疗法包含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联合克拉霉素片,以及铋剂如枸橼酸铋钾颗粒,疗程10-14天。对克拉霉素耐药率高地区可选用含左氧氟沙星片或四环素片的方案。治疗结束4周后需复查确认根除,失败者需进行药敏试验调整方案。根除治疗可显著改善胃黏膜炎症状态。
5、预防措施
分餐制和使用公筷能降低家庭内传播风险,避免咀嚼喂食婴幼儿。注意饮食卫生,不生食淡水鱼虾等可能污染的食物。根治感染者可减少传染源,家庭成员同步筛查治疗有助于阻断交叉感染。补充维生素C和益生菌可能辅助保护胃黏膜,但无法替代正规抗菌治疗。
慢性胃炎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饥过饱及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有助于减少胃黏膜损伤,适度运动可改善胃肠蠕动功能。定期胃镜随访能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尤其对于伴有肠化生或异型增生者。出现持续消瘦、呕血黑便等预警症状需立即就医,幽门螺杆菌阳性合并胃癌家族史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和更严密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