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乳素瘤属于垂体瘤的一种,但并非所有垂体瘤都是泌乳素瘤。垂体瘤按激素分泌类型可分为泌乳素瘤、生长激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等,其中泌乳素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垂体瘤。
1、定义差异
泌乳素瘤特指垂体前叶分泌过量泌乳素的肿瘤,典型表现为闭经溢乳综合征或性功能障碍。垂体瘤则泛指发生于垂体的所有肿瘤,包括无功能性和功能性两大类,功能性垂体瘤除泌乳素瘤外,还可能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其他激素。
2、症状表现
泌乳素瘤以高泌乳素血症相关症状为主,女性患者常见月经紊乱、非哺乳期泌乳,男性多表现为性欲减退和勃起功能障碍。非泌乳素型垂体瘤症状与激素类型相关,如生长激素瘤导致肢端肥大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引发库欣综合征,无功能性垂体瘤则以头痛、视力障碍等占位症状为主。
3、诊断标准
泌乳素瘤确诊需满足垂体占位病变合并血清泌乳素水平显著升高,通常超过100μg/L。其他类型垂体瘤需通过激素动态试验、垂体MRI增强扫描等综合判断,必要时需进行病理检查明确分类。
4、治疗原则
泌乳素瘤首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如甲磺酸溴隐亭片、卡麦角林片等药物可有效控制肿瘤生长和激素分泌。其他功能性垂体瘤可能需要手术切除,如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部分病例需联合放疗或靶向药物治疗。
5、预后特征
泌乳素瘤经规范药物治疗后,多数患者肿瘤体积可缩小且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其他类型垂体瘤预后差异较大,生长激素瘤术后复发率较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易出现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建议出现垂体瘤相关症状时及时至内分泌科就诊,完善垂体激素检查和影像学评估。确诊后需定期监测激素水平和肿瘤大小变化,药物治疗期间注意观察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内分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