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被咬后感染狂犬病的概率与伤口暴露程度、动物携带病毒情况以及是否及时接种疫苗等因素有关。若被明确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且未规范处理伤口和接种疫苗,发病风险较高;若及时清洗消毒伤口并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感染概率极低。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感染风险与咬伤部位、伤口深度及动物唾液中的病毒量直接相关。头面部或颈部咬伤因神经分布密集且靠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概率高于四肢浅表伤口。若咬伤动物为家养宠物且已接种疫苗,或野生动物经检测未携带病毒,则实际感染可能性几乎为零。规范处理包括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随后使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并在24小时内接种狂犬病疫苗。对于三级暴露(穿透性伤口或黏膜接触),还需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中和病毒。
极少数情况下,即使完成疫苗接种仍可能发病,多见于免疫系统异常或伤口处理严重延误者。此类情况通常与疫苗储存不当、接种程序错误或个体免疫应答不足有关。若被咬后出现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等典型症状,提示病毒已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此时病死率接近100%。
建议被动物咬伤后无论是否出血均需就医评估,野生或未接种疫苗的动物咬伤需按最高风险处理。日常应避免接触流浪动物,为宠物定期接种疫苗,户外活动时注意防护。若需进入狂犬病流行区域,可提前接种暴露前预防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