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12缺乏可能由饮食摄入不足、吸收障碍、胃肠疾病、药物影响、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维生素B12是维持神经系统和造血功能的重要营养素,长期缺乏可能导致贫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1、饮食摄入不足
长期严格限制动物性食物如肉类、蛋类、乳制品的素食者易缺乏维生素B12。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鱼类、禽蛋中,植物性食物几乎不含活性B12。建议素食者通过强化食品或补充剂获取,并定期监测血清B12水平。
2、吸收障碍
胃酸分泌减少或内因子缺乏会影响维生素B12吸收。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壁细胞受损,无法分泌足够内因子与B12结合。恶性贫血患者因自身抗体会攻击内因子,导致回肠无法吸收B12复合物。这类情况需通过注射方式补充维生素B12。
3、胃肠疾病
克罗恩病、乳糜泻等肠道炎症性疾病会损伤回肠吸收部位。胃切除手术后患者失去胃酸和内因子分泌能力。胰腺功能不全者无法分解食物中的B12-蛋白复合物。这些患者需要长期接受维生素B12替代治疗。
4、药物影响
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会抑制胃酸分泌,影响食物中B12释放。二甲双胍可能改变回肠黏膜细胞代谢,降低B12吸收率。抗癫痫药苯妥英钠会加速B12分解代谢。服用这些药物时应定期检测B12水平。
5、遗传因素
先天性内因子缺乏症、Imerslund-Gräsbeck综合征等遗传病会导致B12吸收障碍。转钴胺素Ⅱ缺乏症影响B12细胞内转运。这类患者需终身接受大剂量维生素B12注射治疗,并监测神经系统症状。
预防维生素B12缺乏需保证动物性食物摄入,胃肠功能异常者应及早筛查。出现手脚麻木、舌炎、疲劳等症状时建议检测血清B12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避免长期缺乏导致不可逆神经损伤。老年人、孕妇等高风险人群可通过强化食品适当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