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息肉是否严重需根据息肉性质判断,多数情况下属于良性病变,但存在癌变风险。结直肠息肉可能引起便血、肠梗阻、癌变等危害。
1、便血
结直肠息肉表面血管破裂可能导致便血,血液通常呈鲜红色或暗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长期少量出血可能引发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等症状。肠镜检查可明确出血位置,内镜下电凝止血或息肉切除术是常用治疗方式。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并调整膳食纤维摄入量。
2、肠梗阻
体积较大的息肉可能阻塞肠腔导致机械性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排便困难等症状。腹部CT或钡剂灌肠检查可评估梗阻程度。对于完全性肠梗阻需急诊手术切除息肉,部分梗阻可尝试内镜下切除。术后需逐步恢复流质饮食并监测肠功能恢复情况。
3、癌变
腺瘤性息肉存在恶变概率,直径超过10毫米、绒毛状结构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息肉癌变风险显著增加。结肠镜检查联合病理活检是诊断金标准。对于高危息肉需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外科手术,术后每1-3年需复查肠镜。日常需减少红肉摄入并补充叶酸等营养素。
发现结直肠息肉后应定期进行肠镜随访,直径小于5毫米的增生性息肉可1-3年复查,腺瘤性息肉需6-12个月复查。饮食上增加全谷物和蔬菜水果摄入,限制加工肉类和酒精。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保持规律作息可降低肠道炎症风险。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或血便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