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通常由寒冷刺激、血液循环不良、潮湿环境、营养不良四个原因引起。冻疮是皮肤在低温环境下出现的局部炎症反应,表现为红肿、瘙痒、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水疱或溃疡。
1、寒冷刺激
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会导致皮肤血管收缩,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引发炎症反应。寒冷刺激是冻疮最常见的诱因,多见于冬季户外工作者或未做好保暖措施的人群。预防冻疮需注意保暖,尤其是手脚、耳朵等末梢部位,可穿戴保暖手套、厚袜子和耳罩。若已形成冻疮,应避免直接接触热源,逐渐恢复局部温度。
2、血液循环不良
血液循环不良会降低皮肤对寒冷的耐受能力,增加冻疮发生概率。贫血、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长期保持同一姿势的人群容易出现血液循环问题。改善血液循环可通过适度运动、按摩、避免久坐久站等方式。对于慢性病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糖血压,减少冻疮发生风险。
3、潮湿环境
潮湿环境会加速体热散失,使皮肤受冷程度加重。穿着潮湿的鞋袜或手套,或在潮湿寒冷环境中工作,都容易诱发冻疮。保持皮肤干燥是预防冻疮的重要措施,应及时更换潮湿衣物,选择透气吸湿的棉质内衣,必要时可使用防潮鞋垫。已患冻疮者更需保持患处干燥,避免继发感染。
4、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会导致皮肤抵抗力下降,增加冻疮易感性。缺乏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E等营养素会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和微循环。均衡饮食有助于预防冻疮,应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鱼肉蛋奶,以及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对于消化吸收功能较差的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营养制剂。
冻疮需综合防治,除针对上述原因采取措施外,还应注意避免吸烟饮酒等加重血管收缩的行为。轻度冻疮可通过保暖、局部护理逐渐恢复,若出现严重水疱、溃疡或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治疗。冬季应加强全身保暖,适当增加室内活动,外出时做好防护措施,高危人群可提前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预防冻疮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