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可能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过敏反应、腺样体肥大、免疫系统异常等原因引起,多数情况下可以根治。中耳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穿刺、鼓膜置管术、腺样体切除术、免疫调节等方式干预。
1、细菌或病毒感染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中耳炎最常见的病因,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患者可能出现耳痛、听力下降、耳道流脓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颗粒、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急性期及时干预可避免转为慢性。
2、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连通鼻咽与中耳,当发生感冒、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时,可能导致咽鼓管肿胀阻塞。儿童因咽鼓管短平更易发病,表现为耳闷、耳鸣。可通过捏鼻鼓气法促进通气,严重者需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3、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或鼻窦炎可能引发黏膜水肿,间接导致中耳炎。典型症状包括反复耳胀、清水样鼻涕。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使用氯雷他定糖浆、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控制过敏,必要时进行脱敏治疗。
4、腺样体肥大
儿童腺样体肥大会压迫咽鼓管开口,造成中耳负压和积液。特征性表现为睡眠打鼾、张口呼吸。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行腺样体切除术,术后多数患儿中耳功能可恢复正常。
5、免疫系统异常
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反复发作中耳炎,如糖尿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等。除控制基础疾病外,可接种肺炎球菌疫苗预防感染。慢性病例需长期随访,必要时进行鼓室成形术修复听骨链。
预防中耳炎需注意避免呛水、及时治疗鼻窦炎、戒烟戒酒。儿童喂奶时应保持头高位,感冒期间避免用力擤鼻。急性期可热敷耳周缓解疼痛,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若出现持续发热、剧烈耳痛或面瘫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规范治疗下,90%以上患者可获得痊愈,仅少数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能遗留听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