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导致的心跳节律或速率改变,可能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多数心律失常不会威胁生命健康,但部分严重类型可能引发猝死。
心律失常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心律失常常见于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或饮用咖啡后,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去除诱因后可自行缓解。病理性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肌缺血、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相关,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部分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甚至心脏骤停。诊断需结合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等手段,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控制、射频消融术或植入心脏起搏器。
存在基础心脏病的高危人群发生心律失常时风险较高。冠心病患者若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可能预示心肌缺血加重。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心房颤动会显著增加血栓栓塞概率。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具有家族聚集性,可能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引发猝死。这类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功能评估,必要时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预防心律失常发作。日常应限制酒精和咖啡因摄入,戒烟并控制体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管理基础疾病,遵医嘱定期复查。出现持续心悸伴意识模糊、胸痛或呼吸困难时须立即就医。对于确诊患者,应按时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盐酸胺碘酮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避免擅自调整剂量。植入心脏起搏器或除颤器的患者需远离强电磁场环境,定期检测设备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