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出现白色沉淀物可能与尿素结晶、储存条件不当、杂质混入等因素有关。尿素在低温或高浓度环境下易析出结晶,若包装破损或接触酸性物质也可能形成沉淀。
尿素在温度低于20℃的环境中容易因溶解度下降而析出白色结晶,这种结晶属于正常物理现象,不影响尿素作为化肥的基本功效。将尿素置于30-40℃温水浴中缓慢搅拌可使结晶重新溶解。储存时应保持环境干燥通风,避免与石灰、过磷酸钙等碱性物质共同堆放。
尿素生产过程中若脱硫不彻底,残留的硫酸盐会与尿素反应生成白色硫酸铵沉淀。工业级尿素可能含有微量缩二脲,该物质溶解度低且易在潮湿环境中形成絮状物。农业用尿素若接触雨水后未及时使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生成难溶于水的氨基甲酸铵。部分劣质尿素可能掺杂滑石粉等填充剂,遇水后产生悬浮物。
建议通过溶解测试初步判断沉淀性质:取少量沉淀物加入温水,纯尿素结晶可完全溶解,若存在不溶物则可能为杂质。农业使用前应过滤或充分搅拌,工业用途需检测缩二脲含量。储存时注意密封防潮,避免与酸类、氧化剂混放,开封后应尽快使用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