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性肝硬化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乏力、右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黄疸、腹水等表现。脂肪性肝硬化的症状主要与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有关,常见表现包括消化系统症状、皮肤黏膜改变、内分泌紊乱、凝血功能障碍及全身性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
肝功能受损会导致胆汁分泌减少,影响脂肪消化吸收,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门静脉高压可引起胃肠黏膜淤血水肿,严重时出现呕血或黑便。部分患者伴随肝区钝痛或压痛,可能与肝脏肿大牵拉肝包膜有关。
2、皮肤黏膜改变
胆红素代谢障碍可引发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如浓茶样。雌激素灭活减少会导致蜘蛛痣和肝掌,常见于前胸和手掌大小鱼际。皮肤干燥瘙痒可能与胆汁酸盐沉积刺激神经末梢相关。
3、内分泌紊乱
男性患者可出现睾丸萎缩、乳房发育,女性表现为月经失调甚至闭经。这与肝脏对性激素灭活能力下降有关。部分患者合并糖尿病样表现,称为肝源性糖尿病,源于肝细胞胰岛素抵抗。
4、凝血功能障碍
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会导致鼻出血、牙龈出血或皮下瘀斑。严重者可发生消化道大出血,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相关。血小板减少也会加重出血倾向。
5、全身性症状
代谢异常引发持续乏力、低热、体重下降等消耗性表现。晚期出现腹水时伴有呼吸困难、下肢水肿。肝性脑病可表现为性格改变、定向力障碍或扑翼样震颤,与血氨升高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相关。
脂肪性肝硬化患者需严格戒酒并控制体重,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维持在每公斤体重1-1.2克,优先选择鱼类、豆制品等优质蛋白。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有助于改善代谢功能。建议进行每周150分钟的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定期监测肝功能、腹部超声及肝纤维化指标,避免使用损伤肝脏的药物。出现呕血、意识障碍等急症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