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肠综合征的营养治疗主要有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饮食结构调整、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药物治疗等方式。短肠综合征通常由广泛肠切除术后肠道吸收面积不足引起,需根据患者残余肠道长度和功能制定个体化方案。
1、肠内营养支持
对于保留部分吸收功能的患者,优先采用肠内营养。可选择短肽型或氨基酸型肠内营养粉,如短肽型肠内营养粉剂、整蛋白型肠内营养乳剂等,通过鼻饲管或空肠造瘘管缓慢输注。初期需采用低渗配方,逐渐过渡至等渗溶液,输注速度从每小时20毫升开始递增,配合持续加温避免腹泻。
2、肠外营养支持
完全性肠功能衰竭患者需依赖肠外营养。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输注全合一营养液,包含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电解质及微量元素。需监测血糖、肝功能等指标,避免导管相关感染和代谢并发症。随着残余肠道代偿,可逐步减少肠外营养比例。
3、饮食结构调整
经口进食阶段采用低脂、低草酸、高碳水化合物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精制米糊、低纤维面包等,限制每日脂肪摄入在20克以下。少量多餐,每2-3小时进食一次,避免高渗食物。可添加中链甘油三酯作为脂肪来源,因其不需胆盐乳化即可直接吸收。
4、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
需常规补充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D滴剂、复合维生素B片等。矿物质缺乏以钙、镁、锌为主,可选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硫酸镁注射液、葡萄糖酸锌颗粒。每月监测血清水平,维生素B12缺乏者需终身肌注补充。
5、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盐酸洛哌丁胺胶囊控制腹泻、奥曲肽注射液抑制肠液分泌、胰酶肠溶胶囊帮助消化。合并胃酸过多时使用奥美拉唑肠溶片,细菌过度生长需交替使用诺氟沙星胶囊和甲硝唑片。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短肠综合征患者需终身随访,定期评估营养状况。日常应记录排便次数与性状,避免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坚果。逐步增加膳食纤维需观察耐受性,运动以低强度有氧活动为主。出现持续体重下降或脱水症状时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食谱,必要时可添加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补充营养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