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再发性呕吐可能由胃肠功能紊乱、食物过敏、感染、代谢异常、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等方式干预。再发性呕吐指患儿在短时间内反复出现呕吐症状,需结合具体病因针对性处理。
1、胃肠功能紊乱
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食管反流或肠蠕动异常可能导致反复呕吐。表现为进食后呕吐非喷射状胃内容物,可能伴随溢奶、腹胀。建议家长采用少量多餐喂养方式,喂奶后竖抱拍嗝20分钟,避免过度摇晃。若症状持续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
2、食物过敏
牛奶蛋白或鸡蛋等食物过敏原刺激胃肠黏膜时,可能引发呕吐伴皮疹或腹泻。常见于添加辅食后,呕吐物多含未消化食物残渣。家长需记录饮食日记排查过敏原,必要时更换深度水解配方奶粉。急性发作期可遵医嘱使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抗过敏治疗。
3、感染因素
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感染可引起胃肠炎,导致频繁呕吐与腹泻。患儿可能出现发热、脱水征象,呕吐物多为胃液或胆汁样液体。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严重时需静脉补液。细菌性感染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抗感染。
4、代谢异常
先天性代谢疾病如尿素循环障碍时,血氨升高刺激呕吐中枢引发喷射性呕吐。多伴有意识改变或特殊体味,呕吐物可能含咖啡渣样物质。需通过血尿代谢筛查确诊,急性期需限制蛋白摄入并使用苯甲酸钠注射液降低血氨。
5、心理因素
焦虑或压力可能通过脑肠轴引发心因性呕吐,常见于学龄期儿童。呕吐多与特定场景相关,体检无器质性病变。家长应避免过度关注呕吐行为,可通过游戏治疗缓解情绪。严重时可配合心理医生进行行为干预,必要时短期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调节神经递质。
家长需保持患儿呕吐后口腔清洁,观察记录呕吐频率与性状变化。喂养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强迫进食。发作期间给予米汤、苹果泥等清淡饮食,每次喂食量不超过50毫升。若出现呕吐带血、持续拒食或精神萎靡,应立即就医排查肠梗阻、脑膜炎等急重症。日常注意手卫生与饮食新鲜度,定期体检排除幽门狭窄等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