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高发盆腔炎主要与性生活卫生不良、宫腔操作感染、免疫力低下、邻近器官炎症蔓延、阴道菌群失调等因素有关。盆腔炎是指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腹膜炎等,严重时可导致不孕或宫外孕。
1、性生活卫生不良
不洁性生活是盆腔炎的主要诱因,性交时病原体可通过阴道进入宫腔。频繁更换性伴侣、经期同房、性交后未清洁会阴等行为会显著增加感染概率。常见病原体包括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盐酸多西环素片,同时性伴侣需同步治疗。
2、宫腔操作感染
人工流产、刮宫术、输卵管通液等宫腔操作可能破坏宫颈屏障功能,术中消毒不严格时易将病原体带入盆腔。患者可能出现下腹坠痛伴发热,阴道分泌物呈脓性。确诊后需用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左氧氟沙星片抗感染,严重者需住院静脉给药。
3、免疫力低下
长期熬夜、过度疲劳、糖尿病控制不佳等因素会削弱免疫功能,使阴道内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并上行感染。这类患者常反复发作盆腔炎,伴有腰骶部酸痛、性交痛等症状。除规范使用阿奇霉素分散片外,需加强营养补充优质蛋白,保证充足睡眠。
4、邻近器官炎症蔓延
阑尾炎、肠憩室炎等腹腔炎症可能直接扩散至盆腔,特别是病变位于右侧盆腔时。患者会有转移性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原发病表现,后期出现盆腔压痛。需先处理原发疾病,辅以盆腔理疗促进炎症吸收,必要时用头孢克肟胶囊控制感染。
5、阴道菌群失调
频繁阴道灌洗、滥用抗生素会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使厌氧菌过度增殖引发细菌性阴道病,进而导致上行感染。典型表现为灰白色鱼腥味分泌物,pH值超过4.5。可外用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凝胶调节菌群,口服妇炎康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预防盆腔炎需注意性生活前后清洁外阴,避免经期同房;宫腔操作后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碱性洗液;穿着透气棉质内裤并每日更换;出现异常白带或下腹痛时及时就诊。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定期妇科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隐匿性感染,既往盆腔炎患者建议每半年复查阴道微生态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