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刀口上面有硬块可能与瘢痕增生、脂肪液化、局部血肿、缝线反应或切口感染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局部热敷、药物治疗或手术修复等方式处理。
1、瘢痕增生
剖腹产后刀口愈合过程中,若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表现为局部硬块伴瘙痒或疼痛,触摸质地较硬且突出皮肤表面。早期可遵医嘱使用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积雪苷霜软膏等药物抑制增生,配合硅酮敷料加压治疗。若瘢痕影响功能活动,可考虑激光治疗或瘢痕切除术。
2、脂肪液化
手术中电刀高温可能导致皮下脂肪细胞坏死液化,形成质地较硬的包块,可能伴随淡黄色渗液。轻度液化可通过红外线照射促进吸收,严重者需拆除部分缝线引流,并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需保持切口干燥,避免继发感染。
3、局部血肿
术后毛细血管渗血未完全吸收可形成机化血肿,触诊有弹性硬块且可能伴淤青。小血肿可自行吸收,较大血肿需穿刺抽吸或切开引流。术后48小时内冷敷减少出血,后期热敷促进消散,禁用活血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
4、缝线反应
对可吸收缝线产生排异反应时,线结周围形成肉芽肿性硬结,直径约1-2厘米,按压有轻微压痛。多数在缝线吸收后消退,持续存在者可局部注射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严重者需手术取出线结。
5、切口感染
细菌感染导致局部红肿热痛,硬块中心可能有脓液积聚。需取分泌物培养后使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克洛分散片,配合莫匹罗星软膏外涂。形成脓肿需切开引流,每日用碘伏消毒换药,监测体温变化。
建议每日观察硬块大小、质地变化及伴随症状,避免抓挠或挤压刀口。穿着宽松棉质内衣减少摩擦,产后6周内避免提重物。若硬块持续增大、出现发热或渗液异味,需及时复查超声检查明确性质。哺乳期用药需告知医生,禁用含激素类外用药膏接触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