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细菌性痢疾可通过临床症状、粪便检查、血液检查、肠镜检查及病原学检测等方式综合判断。慢性细菌性痢疾通常由志贺菌属感染未彻底治愈、免疫力低下、肠道菌群失调、合并慢性胃肠疾病或治疗不规范等原因引起。
1、临床症状
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可能出现反复腹痛、腹泻,粪便带黏液或脓血,伴随里急后重感。症状持续超过两个月,可能伴有低热、食欲减退及体重下降。若出现上述表现,建议及时就医完善检查。治疗需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盐酸小檗碱片或复方磺胺甲噁唑片等药物,同时注意补液及饮食调理。
2、粪便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脓细胞,隐血试验阳性。粪便培养可分离出志贺菌属病原体,是确诊依据之一。检查前应避免使用抗生素,留取新鲜粪便标本送检。若检测结果异常,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病原学阳性时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克肟分散片或左氧氟沙星片。
3、血液检查
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慢性期可合并贫血。C反应蛋白和血沉等炎症指标可能异常。血液检查有助于评估感染程度及全身状况,但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诊断。对于免疫功能异常患者,可能需要调整用药方案,如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微生态。
4、肠镜检查
结肠镜下可见直肠和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水肿、浅表溃疡或假膜形成,病变呈节段性分布。活检病理检查可发现隐窝脓肿及炎性细胞浸润。肠镜检查能排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相似疾病。检查前需做好肠道准备,术后注意观察有无出血。明确病变范围后,可针对性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或局部灌肠治疗。
5、病原学检测
除粪便培养外,可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志贺菌特异性基因片段,提高检出率。血清学检测志贺菌抗体有助于回顾性诊断。分子生物学方法能快速鉴别菌株型别,指导流行病学调查。检测结果需结合临床解读,避免假阳性干扰。对于特殊耐药菌株感染,可能需要联用阿奇霉素颗粒或磷霉素钙片。
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适量补充电解质。注意手卫生及餐具消毒,防止交叉感染。规律作息有助于免疫力恢复,可遵医嘱服用乳酸菌素片调节肠道功能。症状缓解后仍需完成全程治疗,定期复查粪便培养直至病原体清除。密切接触者需进行医学观察,出现腹泻症状及时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