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炎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腹腔穿刺、腹腔镜检查等方式诊断。腹膜炎可能与感染、外伤、化学刺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1、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诊断腹膜炎的基础方法,医生通过触诊可发现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叩诊可能出现移动性浊音,听诊可闻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体格检查能初步判断炎症范围与严重程度,为后续检查提供方向。
2、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检测,可明确感染程度。血常规常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伴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严重感染时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生化检查可评估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紊乱情况,必要时需进行血培养明确病原体。
3、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观察膈下游离气体判断空腔脏器穿孔,超声检查能发现腹腔积液或脓肿。CT检查具有更高分辨率,可清晰显示腹膜增厚、肠管扩张及腹腔内异常密度影,对确定病因和并发症有重要价值。影像学检查能辅助定位病变范围及制定治疗方案。
4、腹腔穿刺
腹腔穿刺适用于存在腹腔积液的患者,穿刺液送检可明确性质。化脓性腹膜炎穿刺液呈脓性,淀粉酶升高提示胰腺炎,胆汁样液体可能为胆道穿孔。腹水常规、生化及细菌培养能鉴别感染类型,药敏试验可指导抗生素选择。
5、腹腔镜检查
腹腔镜检查兼具诊断与治疗功能,适用于病因不明或需紧急处理的病例。通过微创技术直接观察腹膜充血水肿、脓苔附着等病变,同时可进行脓肿引流或病灶清除。检查后需监测生命体征,警惕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怀疑腹膜炎时应禁食并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炎症扩散。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体温、腹痛变化及排便情况,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恢复期饮食应从流质逐步过渡至低脂易消化食物,适当补充优质蛋白促进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