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爱抓头发不一定是中耳炎,可能是头皮瘙痒或习惯性动作。中耳炎的症状表现主要有耳痛、发热、烦躁哭闹、听力下降、耳道流脓等。
1、耳痛
中耳炎引起的耳痛通常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刺痛,婴幼儿可能通过抓耳朵、摇头、哭闹等方式表达不适。耳痛在平躺或夜间可能加重,因体位改变导致中耳压力变化。家长可观察宝宝是否频繁触碰耳部或拒绝侧卧。若怀疑中耳炎,需就医检查鼓膜是否充血、膨隆。
2、发热
急性中耳炎常伴随体温升高,可达38-39摄氏度。发热多由中耳腔内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炎症反应所致。婴幼儿可能出现面色潮红、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家长需监测体温变化,避免高热惊厥,并及时进行血常规及耳镜检查明确感染类型。
3、烦躁哭闹
中耳压力增高会导致婴幼儿异常烦躁,表现为难以安抚的哭闹、睡眠中断或拒食。这种不适感在吞咽、咀嚼时可能加重,因咽鼓管开闭影响中耳压力平衡。家长需注意哭闹是否与耳部相关动作同步出现,如哺乳时突然啼哭。
4、听力下降
中耳积液会影响声音传导,导致婴幼儿对呼唤反应迟钝或电视音量调大。长期积液可能影响语言发育。家长可观察宝宝是否频繁要求重复语句或注意力不集中。通过声导抗测试可评估中耳功能状态,明确积液程度。
5、耳道流脓
鼓膜穿孔后可能出现黄色或血性分泌物,提示化脓性中耳炎。此时耳痛可能暂时缓解,但需警惕感染扩散。家长发现耳道溢液时不可自行清理,应使用无菌棉球吸附分泌物,避免堵塞外耳道,并尽快进行耳内镜检查。
家长发现宝宝有抓头发行为时,应先检查头皮是否有湿疹、头垢或异物刺激。若伴随揪耳朵、发热等症状,需警惕中耳炎可能。日常需避免卧位喂奶,减少呛奶风险;感冒时注意鼻腔清洁,保持咽鼓管通畅。哺乳期母亲可适当补充维生素A、D,增强宝宝黏膜免疫力。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避免延误治疗导致鼓膜永久性损伤或听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