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有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慢性失血三种。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铁储备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进而引发贫血症状。
1、铁摄入不足
铁摄入不足是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之一。日常饮食中缺乏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蛋黄等动物性食物,以及菠菜、黑木耳等植物性食物,可能导致铁摄入不足。长期素食者、挑食儿童、饮食不均衡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铁摄入不足会导致体内铁储备逐渐消耗,最终引发缺铁性贫血。建议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
2、铁吸收障碍
铁吸收障碍也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胃肠道疾病如萎缩性胃炎、乳糜泻、胃大部切除术后等,会影响铁的吸收。长期服用抑酸药物、饮浓茶或咖啡也可能干扰铁的吸收。铁吸收障碍会导致即使摄入足够的铁,也无法被有效吸收利用。这种情况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同时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补铁来纠正贫血。
3、慢性失血
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的另一个常见原因。女性月经量过多、消化道出血、痔疮出血、寄生虫感染等都可能导致长期慢性失血。慢性失血会使体内铁储备持续流失,最终导致缺铁性贫血。对于这种情况,除了补充铁剂外,更重要的是找出并治疗导致失血的原发疾病。女性月经量过多可能需要妇科检查,消化道出血需要进行胃肠镜检查。
缺铁性贫血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多食用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蛋黄、深绿色蔬菜等。同时应避免与抑制铁吸收的食物同食,如浓茶、咖啡等。适当补充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铁的吸收。如果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监测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