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超过十几天接种狂犬疫苗仍然有效,但建议尽早接种。狂犬病潜伏期通常较长,及时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发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咬伤或抓伤传播。狂犬病毒进入人体后,会沿着神经向中枢神经系统移动,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天到数月不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被可能感染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尽快接种狂犬疫苗。即使超过十几天,只要在出现症状前接种疫苗,仍能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中和病毒。疫苗的接种程序通常为五针法,分别在暴露后第0、3、7、14和28天各接种一剂。
对于既往未接种过狂犬疫苗的人群,即使超过十几天也应尽快开始接种。对于已经出现狂犬病症状的患者,接种疫苗则无效。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死率接近100%,因此及时规范的暴露后预防至关重要。除接种疫苗外,根据伤口情况可能还需要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或轻度发热等不良反应,一般可自行缓解。
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避免包扎伤口,保持创面开放。及时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就诊,由专业医生评估暴露等级并决定是否需要接种疫苗。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接触不明健康状况的动物,家养宠物应定期接种兽用狂犬疫苗。若出现发热、头痛、恐水等疑似症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