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膜炎可能由外伤、慢性劳损、感染、免疫异常、代谢障碍等原因引起。腰椎骨膜炎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肌肉痉挛等症状,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
1、外伤
腰椎部位受到直接撞击或扭伤可能导致骨膜损伤。外伤性腰椎骨膜炎常伴随急性疼痛和局部肿胀,轻微外伤可通过卧床休息缓解,严重外伤需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炎症。外伤后48小时内冷敷有助于减轻肿胀。
2、慢性劳损
长期保持不良姿势或重复负重可能造成腰椎骨膜慢性损伤。这类患者疼痛呈持续性钝痛,晨起时症状加重,活动后稍缓解。建议调整坐姿并使用腰托支撑,疼痛明显时可短期服用洛索洛芬钠片或外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物理治疗如超短波照射也有帮助。
3、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经血行播散可能引发感染性骨膜炎。患者除腰痛外还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升高。需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引流。感染控制后疼痛会逐渐缓解。
4、自身免疫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可能继发腰椎骨膜炎。这类患者有晨僵现象,活动后疼痛减轻,HLA-B27检测常呈阳性。治疗需使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免疫调节剂,配合规律的功能锻炼。病情进展可能造成脊柱强直,需定期复查。
5、代谢性疾病
骨质疏松患者因骨量减少更易发生骨膜炎症反应。这类患者疼痛在夜间明显,可能伴有身高缩短。除使用阿仑膦酸钠片等抗骨质疏松药物外,还需补充碳酸钙D3片和骨化三醇软胶囊。建议进行低强度负重运动以增强骨密度。
腰椎骨膜炎患者应避免久坐久站,睡眠时选择硬板床并在膝下垫枕。急性期可进行热敷缓解肌肉痉挛,恢复期建议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腰背肌锻炼。饮食需保证充足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控制体重减轻腰椎负荷。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下肢麻木时应及时就医,排除椎间盘突出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