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M蛋白不一定是恶性肿瘤,但需高度警惕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疾病。M蛋白是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主要由浆细胞异常增殖产生,可能提示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等恶性疾病,也可能与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慢性感染等非恶性情况相关。建议及时就医完善血清蛋白电泳、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
M蛋白阳性时,约半数患者最终诊断为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这是一种良性病变,通常无须特殊治疗但需定期随访。此类患者血液中M蛋白水平通常较低且稳定,不伴随贫血、骨痛等临床表现。部分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肝炎等也可能出现一过性M蛋白,随着原发病控制可逐渐消失。老年人中生理性M蛋白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多数为良性过程。
当M蛋白伴随骨质破坏、肾功能损害或血细胞减少时,需优先考虑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M蛋白水平通常进行性升高,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比例超过10%,可引发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等肿瘤相关症状。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则以IgM型M蛋白升高为特征,易导致高粘滞血症。少数淋巴瘤、淀粉样变性等疾病也可检测到M蛋白,需通过组织活检等进一步鉴别。
发现M蛋白后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病理性骨折,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毫升以上预防肾功能损害。日常饮食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等,限制高钙食物摄入。定期监测血常规、肾功能及M蛋白定量变化,出现骨痛、乏力等症状时需立即复诊。所有M蛋白阳性者均需在血液科规范随访,通过流式细胞术、影像学等检查动态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