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总管结石可通过药物溶石治疗、内镜取石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取石术、胆肠吻合术、肝部分切除术等方式治疗。肝内胆总管结石可能与胆汁淤积、胆道感染、胆道寄生虫感染、胆管狭窄、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黄疸、发热、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症状。
1、药物溶石治疗
药物溶石治疗适用于结石较小且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熊去氧胆酸胶囊、鹅去氧胆酸片等,这些药物能促进胆汁分泌,溶解胆固醇类结石。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超声,评估结石溶解情况。若出现腹痛加重或肝功能异常,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2、内镜取石术
内镜取石术通过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取出结石,适用于胆总管中下段结石。该术式创伤小,恢复快,但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后可能出现胰腺炎、出血等并发症,需禁食并监测生命体征。内镜治疗失败时需考虑其他手术方式。
3、经皮肝穿刺胆道取石术
经皮肝穿刺胆道取石术适用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在影像引导下穿刺肝内胆管,建立通道后取出结石。术前需评估凝血功能,术后可能发生胆漏、感染等并发症。该技术对复杂肝内结石具有优势,但需多次治疗才能彻底清除结石。
4、胆肠吻合术
胆肠吻合术用于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或反复感染者。通过手术建立胆管与肠道的通路,改善胆汁引流。常见术式包括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需切除胆囊并处理狭窄段胆管。术后需长期随访,警惕吻合口狭窄、反流性胆管炎等远期并发症。
5、肝部分切除术
肝部分切除术适用于局限性肝内胆管结石伴肝叶萎缩或癌变可疑者。根据结石分布范围切除病变肝段,需保留足够功能性肝组织。术前需精确评估肝脏储备,术后可能出现肝功能衰竭、膈下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该手术可根治结石病灶,但创伤较大。
肝内胆总管结石患者日常需低脂饮食,避免油腻及高胆固醇食物,规律进食可促进胆汁排泄。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代谢,但应避免剧烈活动。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肝功能及影像学检查,观察结石复发情况。出现腹痛、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诊,长期结石刺激可能增加胆管癌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