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的主要区别在于发生部位、成分构成及引发的症状不同。胆囊结石位于胆囊内,主要由胆固醇或胆色素沉积形成;胆管结石可原发于胆管或由胆囊结石迁移所致,易引发胆管梗阻和感染。两者在治疗方案上也有显著差异。
胆囊结石多因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析出结晶形成,患者可能长期无症状,或表现为右上腹隐痛、餐后腹胀,尤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典型体征为墨菲征阳性,超声检查可见胆囊内强回声团伴声影。部分患者可能因结石嵌顿引发急性胆囊炎,出现发热、持续性绞痛,此时需禁食并静脉注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必要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结石多为胆色素钙盐混合型,与胆道感染、寄生虫相关;继发性结石常为胆固醇性,由胆囊结石排入胆总管所致。胆管结石更易导致胆管炎,表现为黄疸、寒战高热及右上腹剧痛三联征,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影像学检查首选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治疗需紧急解除梗阻,如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或联合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抗感染。
日常预防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食物,肥胖者需控制体重。出现持续腹痛、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胆管结石未及时处理可能诱发胰腺炎或肝脓肿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腹部超声,必要时补充熊去氧胆酸胶囊调节胆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