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消炎药可能会拉肚子,但并非所有人都会出现这种不良反应。消炎药通常是指抗生素类药物,部分抗生素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症状。
抗生素通过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发挥作用,但部分广谱抗生素可能同时破坏肠道内正常菌群平衡。肠道内益生菌数量减少后,致病菌可能过度繁殖,引发腹泻。这种药物相关性腹泻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可能伴随轻微腹痛。多数情况下症状较轻,在停药后可自行缓解。用药期间适当补充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少数患者可能发生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这是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某些抗生素可能导致艰难梭菌过度繁殖,产生毒素损伤结肠黏膜。患者会出现水样便、腹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血便或伪膜性肠炎。这种情况需要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使用针对性药物治疗。
服用抗生素期间出现腹泻症状时,建议记录排便次数和性状变化。轻微腹泻可增加水分摄入,食用易消化食物。若腹泻持续加重或出现发热、血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物,以免掩盖病情。用药前可咨询医生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注意事项,有肠道疾病史者更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