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的形成过程是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的结果,主要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激素调控,可分为增生期、分泌期和月经期三个阶段。
1、增生期
月经结束后卵巢内卵泡开始发育,分泌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修复增厚。此阶段子宫内膜厚度从1-2毫米逐渐增至3-5毫米,腺体与血管增生,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增生期持续约7-10天,对应卵泡发育至成熟的过程。
2、分泌期
排卵后黄体形成并分泌孕激素,使子宫内膜进一步增厚至5-7毫米,腺体扩张分泌营养液,血管迂曲呈螺旋状。此阶段持续约14天,若未受孕则黄体退化,孕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螺旋动脉收缩,子宫内膜缺血坏死。
3、月经期
子宫内膜功能层崩解脱落,与血液混合经阴道排出形成月经。脱落过程持续3-7天,出血量约20-80毫升。此时新的卵泡开始发育,雌激素水平回升促使内膜修复,开启下一个月经周期。
4、激素调控
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分泌。卵泡刺激素促进卵泡发育及雌激素分泌,黄体生成素触发排卵并维持黄体功能。雌孕激素通过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
5、周期变化
典型月经周期为21-35天,青少年和围绝经期女性可能不规律。周期异常可能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疾病或垂体瘤等。经血颜色从暗红到鲜红属正常,若出现大量血块或持续超过7天需就医排查子宫肌瘤等病变。
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月经周期稳定,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盆浴。建议记录月经周期变化,若出现持续痛经、周期紊乱或经量异常,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和激素水平检测。日常注意腹部保暖,均衡摄入含铁食物预防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