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息肉是胃肠黏膜表面突起的赘生物,发病机理主要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胆汁酸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不良饮食习惯有关。
1.遗传因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可导致消化道息肉高发。这类患者常存在APC基因突变,表现为结肠内密集分布的腺瘤性息肉,伴随腹痛、便血等症状。治疗需定期肠镜监测,必要时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或预防性结肠切除术。
2.慢性炎症刺激
长期胃肠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可损伤黏膜屏障,导致炎性息肉形成。这类息肉多呈广基型,伴随腹泻、黏液便等症状。治疗需控制原发病,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抗炎药物,严重时需内镜下切除。
3.胆汁酸反流
胃食管反流或胃切除术后患者易发生胆汁反流,刺激胃黏膜形成增生性息肉。典型表现为上腹灼痛、反酸,内镜下可见胃窦部单发息肉。治疗需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熊去氧胆酸胶囊等药物,配合抑酸治疗。
4.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产生的细胞毒素可诱导胃上皮增生,形成胃底腺息肉。患者多伴慢性胃炎症状,如餐后腹胀、嗳气等。根治需采用四联疗法(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胶体果胶铋胶囊),息肉较大时需内镜切除。
5.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可增加息肉发生风险。这类息肉多位于结肠,可能伴随排便习惯改变。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补充叶酸,定期进行粪便隐血检测和肠镜筛查。
预防消化道息肉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摄入300克以上蔬菜水果,限制腌制烧烤食品。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进行胃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及时处理。术后患者应按医嘱复查,避免复发或癌变风险。合并消化道症状者需尽早就诊,明确息肉性质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