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劳损可通过充分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恢复。慢性劳损通常由长期姿势不良、过度使用、肌肉力量失衡、关节退变等因素引起。
1、充分休息
减少受累部位的活动量是缓解慢性劳损的基础措施。避免重复进行导致损伤的动作,必要时使用支具固定关节。休息期间可配合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次热敷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日常注意调整工作姿势,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设备。
2、物理治疗
超声波治疗能促进组织修复,缓解肌肉痉挛。冲击波治疗适用于肌腱末端病引起的慢性疼痛,可改善局部微循环。低频脉冲电刺激有助于放松紧张肌肉,每次治疗20-30分钟。治疗频率根据损伤程度调整,通常每周2-3次。
3、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可减轻炎症反应,塞来昔布胶囊对胃肠刺激较小。肌肉松弛剂如盐酸乙哌立松片能缓解肌肉痉挛。外用药物如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可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长期服用。
4、康复训练
渐进式肌肉力量训练能增强关节稳定性,从等长收缩开始逐步过渡到抗阻训练。柔韧性练习包括静态拉伸和动态拉伸,每个动作保持15-30秒。本体感觉训练使用平衡垫或波速球,每周3-4次。训练强度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必要时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
慢性劳损恢复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帮助组织修复。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有助于骨骼健康。避免吸烟饮酒等影响血液循环的不良习惯。恢复后期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逐步恢复日常活动能力。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关节畸形,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