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等。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共同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心肌缺血或坏死。
1、高血压
长期血压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超过90毫米汞柱时,冠状动脉血管壁承受压力增加,容易形成斑块。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左心室肥厚,心肌耗氧量增加,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控制血压可遵医嘱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药物。
2、高脂血症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诱因。当总胆固醇超过5.2毫摩尔/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3.4毫摩尔/升时,脂质易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高脂血症可能引发黄色瘤、角膜老年环等体征。调节血脂可选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药物。
3、糖尿病
持续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促进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往往呈弥漫性,且进展迅速。糖化血红蛋白超过6.5%时,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风险显著增加。控制血糖需配合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等降糖药物。
4、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小板聚集性。每日吸烟超过10支者,冠状动脉痉挛和血栓形成风险升高。吸烟者常出现晨起咳嗽、运动耐力下降等表现。戒烟后可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心肌梗死复发率。
5、肥胖
体重指数超过28或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时,内脏脂肪堆积会引发代谢异常。肥胖者多伴有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等问题,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减轻体重有助于改善血脂谱,建议通过饮食控制和有氧运动逐步减重。
预防冠心病需综合管理多重危险因素。建议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已确诊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