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在中医中可分为风寒袭络型、风热袭络型、气血不足型、痰瘀阻络型和肝肾阴虚型五种证型。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为“口僻”或“口眼歪斜”,多因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脉络失养所致。
1、风寒袭络型
多因面部受风寒侵袭,导致经络阻滞。表现为突发口眼歪斜,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伴恶寒、无汗、舌淡苔薄白。治疗以祛风散寒为主,可选用牵正散加减,配合针灸取穴阳白、四白、地仓等。风寒型患者需注意避风保暖,避免冷水刺激面部。
2、风热袭络型
常因外感风热邪气或风寒化热所致。症状除面瘫外,可见患侧面部灼热感、耳后疼痛、口干咽红、舌红苔薄黄。治疗宜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合牵正散加减,配合刺络放血疗法。发病初期可局部冷敷缓解灼热感,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3、气血不足型
多见于体弱或久病者,因气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表现为面瘫日久不愈,肌肉松弛无力,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舌淡胖有齿痕。治疗需益气养血通络,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艾灸足三里等穴位。日常可适量食用红枣、山药等补益之品。
4、痰瘀阻络型
多因痰湿体质或外伤导致气血瘀滞。特征为面肌僵硬、麻木刺痛,舌暗紫或有瘀斑,苔腻。治疗需化痰祛瘀通络,方用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配合梅花针叩刺。此类患者应减少肥甘厚味摄入,适当活动促进气血运行。
5、肝肾阴虚型
常见于中老年人,因肝肾亏虚致虚风内动。除面瘫外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治疗宜滋补肝肾、熄风通络,选用镇肝熄风汤加减,配合太溪、三阴交等穴位针刺。需避免熬夜劳累,可食用黑芝麻、枸杞等滋肾之品。
周围性面瘫患者发病后应尽早就医,中医治疗需辨证施治,急性期以祛邪为主,恢复期注重扶正通络。日常需避免面部受凉,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配合面部肌肉按摩及表情训练。若超过3个月未恢复,需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