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性肠梗阻可通过调整饮食、腹部按摩、适度活动、药物辅助、监测症状等方式护理。不完全性肠梗阻通常由肠粘连、肠道肿瘤、粪石堵塞、肠扭转、肠道炎症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腹胀、腹痛、呕吐、排便排气减少等症状。
1、调整饮食
选择低渣、低纤维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蒸蛋等,减少肠道负担。避免食用豆类、坚果、粗纤维蔬菜等易产气或难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每日进食5-6次,每次摄入量不超过200毫升。若症状加重需立即停止进食,必要时采用肠外营养支持。
2、腹部按摩
沿结肠走向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促进肠蠕动。按摩时保持手掌温度适宜,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可配合热敷使用,将温热毛巾敷于脐周,温度不超过40℃,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禁忌在剧烈腹痛或腹膜刺激征时操作。
3、适度活动
病情稳定时每日进行床边站立或缓步行走,每次10-20分钟,通过重力作用促进肠内容物移动。卧床期间可做双下肢屈伸运动及翻身活动,每2小时更换体位。避免久坐或突然剧烈运动,活动强度以不引起疼痛加重为度。
4、药物辅助
遵医嘱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片、莫沙必利片,或缓泻剂如乳果糖口服溶液。肠痉挛疼痛时可短期应用山莨菪碱片,但需警惕掩盖病情。禁止自行使用强效泻药,灌肠操作须由医护人员执行。用药期间记录排便次数与性状变化。
5、监测症状
每日测量腹围并记录排便排气情况,观察腹痛性质、部位及持续时间变化。警惕呕吐物呈粪臭味、全腹压痛或高热等完全性梗阻征象。使用肠梗阻导管者需维护管路通畅,记录引流液量与性质。症状持续24小时无改善或加重时需立即就医。
护理期间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2000毫升,分次少量饮用温水。恢复期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从嫩叶蔬菜过渡到全谷物。建立规律排便习惯,避免用力屏气。长期卧床者需预防压疮,每2小时协助翻身。定期复查腹部平片或CT评估肠道通畅情况,慢性梗阻患者建议每3个月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