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性肾病是指因长期高尿酸血症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肾脏,引发肾小管间质炎症、肾结石或肾功能损害的疾病。主要表现有夜尿增多、腰部酸痛、血尿、泡沫尿等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1、发病机制
尿酸性肾病与嘌呤代谢异常有关。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时,血尿酸水平持续升高,尿酸盐在肾髓质和集合管沉积形成结晶,刺激局部产生炎症反应。长期未控制的高尿酸血症可导致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最终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
2、临床表现
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肾小管功能异常,如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尿酸结晶阻塞尿路时引发肾绞痛、肉眼血尿。部分患者伴随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晚期可能出现高血压、水肿等慢性肾衰竭症状。
3、诊断依据
需结合血尿酸检测、尿尿酸排泄率测定及影像学检查。血尿酸男性超过420μmol/L、女性超过360μmol/L可诊断高尿酸血症。超声或CT可见肾髓质钙化或尿酸性结石,肾活检能明确间质尿酸结晶沉积和纤维化程度。
4、治疗原则
急性期以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为主,可选用碳酸氢钠片或枸橼酸钾颗粒。慢性期需长期服用别嘌醇片或非布司他片抑制尿酸生成,苯溴马隆片促进排泄。合并肾结石时可配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终末期需血液透析治疗。
5、日常管理
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有助于稀释尿液,限制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摄入,避免酒精和含糖饮料。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高血压者应维持血压稳定。定期监测血尿酸和肾功能指标,痛风发作时及时使用秋水仙碱片缓解症状。
尿酸性肾病患者需长期坚持低嘌呤饮食,避免剧烈运动诱发横纹肌溶解。烹饪方式建议选择蒸煮代替煎炸,适量增加低脂乳制品摄入有助于尿酸排泄。合并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时需同步控制血糖血脂,日常可记录排尿情况和体重变化,发现尿量减少或下肢浮肿应立即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