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肠套叠、败血症等并发症。腹泻时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可能影响多个器官功能,需及时识别并干预。
1、脱水
腹泻导致体液快速流失是脱水的直接原因。轻度脱水表现为口干、尿量减少,重度可能出现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甚至休克。治疗需根据脱水程度选择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常用补液药物包括口服补液盐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等。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尿量变化。
2、电解质紊乱
频繁腹泻会造成钠、钾等电解质失衡。低钾血症可能引起肌无力、心律失常,低钠血症可导致嗜睡或抽搐。确诊需通过血液生化检查,纠正时可使用氯化钾缓释片、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等药物。家长应注意腹泻期间避免单纯喂食白开水。
3、营养不良
长期腹泻影响营养吸收,可能导致体重下降、生长发育迟缓。常见于慢性腹泻或感染性肠炎患儿。治疗需在控制原发病基础上,逐步增加营养密度,可使用小儿氨基酸配方粉、酪蛋白肽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家长需定期监测患儿身高体重曲线。
4、肠套叠
腹泻可能诱发肠管异常套叠,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果酱样大便。超声检查可确诊,早期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严重者需行肠套叠复位术。家长发现患儿出现血便伴呕吐时须立即就医。
5、败血症
严重细菌性腹泻可能引发全身感染,表现为高热、寒战、皮肤瘀斑。需血培养确诊,治疗选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早产儿或免疫力低下患儿风险更高,家长发现异常需急诊处理。
预防小儿腹泻并发症需注意饮食卫生与手部清洁,母乳喂养可增强婴儿免疫力。腹泻期间应继续喂养但避免高糖饮食,可少量多次补充锌制剂。出现持续发热、血便、尿量减少或精神萎靡时,家长须立即带患儿就诊。恢复期需循序渐进增加食量,定期评估生长发育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