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耳炎可能会影响听力,但多数情况下听力下降是暂时性的。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可能导致耳内积液或鼓膜异常,进而影响声音传导。若及时治疗,听力多可恢复;若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及时,可能造成持续性听力损伤。
急性中耳炎发作时,耳内积液会阻碍声波传导,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患儿可能对轻声反应迟钝,表现为看电视音量调高、对话时要求重复等。这种听力障碍通常在炎症消退后2-4周逐渐恢复。部分患儿在感冒或游泳后症状反复,需警惕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其特征为无痛性积液持续超过3个月,可能影响语言发育。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能造成鼓膜穿孔或听骨链破坏,导致更显著的听力损失。长期炎症刺激可能引发胆脂瘤,进一步损伤中耳结构。这类患儿需通过听力检查评估损伤程度,部分需手术修复鼓室结构。先天性中耳畸形或免疫缺陷患儿更易出现难治性听力损害,需耳鼻喉科定期随访。
建议家长发现儿童抓耳、反应迟钝或语言发育迟缓时及时就医,避免使用棉签掏耳。治疗期间应保持耳道干燥,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恢复期可进行吹气球、咀嚼口香糖等促进咽鼓管功能的活动,定期复查听力至完全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