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栓塞可能由血栓脱落、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心脏疾病、血管损伤、肿瘤等因素引起。动脉栓塞通常表现为突发疼痛、皮肤苍白、麻木、脉搏减弱或消失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组织坏死。
1.血栓脱落
血栓脱落是动脉栓塞最常见的原因,多来源于心脏或大血管内形成的血栓。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内易形成附壁血栓,脱落后随血流阻塞远端动脉。下肢深静脉血栓也可通过异常通道进入动脉系统。治疗需紧急取栓或溶栓,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尿激酶、阿替普酶注射液等。
2.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后,脂质核心暴露可诱发血小板聚集形成栓子。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加速斑块不稳定。患者常合并间歇性跛行病史。治疗需稳定斑块,可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
3.心脏疾病
心肌梗死后心室壁运动异常或心脏瓣膜病易形成心腔内血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脱落也可导致栓塞。患者多有心脏病史,可能伴随胸闷、心悸。治疗需控制原发病,必要时行心脏手术。
4.血管损伤
外伤、介入手术或血管炎可能导致血管内膜损伤,激活凝血系统形成原位血栓。血管造影等操作可能使斑块或血栓脱落。治疗需修复血管损伤,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片可用于预防血栓扩展。
5.肿瘤相关因素
某些肿瘤如黏液瘤可脱落瘤体碎片,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也易诱发血栓。恶性肿瘤细胞可直接侵犯血管壁。治疗需针对原发肿瘤,必要时联合抗凝治疗。
动脉栓塞患者需严格戒烟,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急性发作时应立即制动患肢,避免按摩或热敷。恢复期可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管超声监测血流情况,出现肢体发凉、疼痛加重等异常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