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肿了是否自愈需根据病因决定,轻微炎症可能自行缓解,感染或外伤通常需要治疗。外耳道肿胀可能与外耳道炎、过敏反应、外伤等因素有关,建议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及时就医。
外耳道轻微肿胀可能由局部刺激或短暂炎症引起,例如频繁掏耳或接触少量污水。这种情况下保持耳道干燥清洁后,肿胀可能逐渐消退。避免抓挠或使用棉签刺激,通常3-5天可恢复。但若伴随瘙痒或轻微疼痛,可用无菌生理盐水轻柔冲洗,观察1-2天无改善需就医。
细菌或真菌感染导致的外耳道肿胀通常无法自愈,常见于游泳后耳道进水或免疫力低下人群。典型表现为持续疼痛、黄色分泌物及听力下降,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菌药物治疗。过敏反应引发的肿胀需远离过敏原并口服氯雷他定片缓解。外伤引起的血肿若未及时处理可能继发感染,需专业清创处理。
保持耳道通风干燥,避免使用入耳式耳机或耳塞。游泳时可佩戴防水耳塞,沐浴后及时擦干耳廓。若肿胀持续超过48小时、出现发热或剧烈疼痛,应立即就诊耳鼻喉科排除疖肿或中耳炎等并发症。日常避免自行使用偏方滴耳,防止加重黏膜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