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排便异常及慢性盆腔疼痛。这些症状多与妊娠和分娩导致的盆底肌肉、神经损伤有关,需及时干预以避免生活质量下降。
1、压力性尿失禁
咳嗽、打喷嚏或运动时出现不自主漏尿是典型表现。妊娠期子宫压迫及分娩时盆底肌拉伸可导致尿道括约肌功能减弱。轻症可通过凯格尔运动改善,中重度需结合电刺激治疗或尿道中段悬吊术。常用药物包括盐酸米多君片、琥珀酸索利那新片等,需遵医嘱使用。
2、盆腔器官脱垂
阴道壁膨出或子宫下垂,伴随下坠感或异物感。分娩时会阴撕裂及韧带松弛是主因。轻度脱垂可用子宫托辅助,重度需行盆底重建手术如骶棘韧带固定术。合并感染时可能需甲硝唑阴道泡腾片、保妇康栓等药物治疗。
3、性功能障碍
表现为性交疼痛或性欲减退。盆底肌张力异常及阴道松弛会影响性生活质量。生物反馈治疗结合阴道哑铃训练可改善肌力,严重者可考虑阴道紧缩术。雌激素软膏有助于缓解萎缩性阴道炎相关症状。
4、排便异常
便秘或大便失禁可能与肛提肌损伤有关。分娩时会阴侧切或产钳使用可能损伤肛门括约肌。饮食调整配合盆底康复训练是基础,顽固性失禁需肛门括约肌成形术。乳果糖口服溶液、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可调节肠道功能。
5、慢性盆腔疼痛
持续性下腹或会阴部隐痛,常与盆底肌痉挛或神经压迫相关。热敷和物理治疗可缓解症状,疼痛显著时可用塞来昔布胶囊、盐酸乙哌立松片等药物。需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疾病。
产后42天应常规进行盆底肌力评估,坚持每日凯格尔运动至少3个月。避免提重物及长期站立,控制体重以减少腹压。增加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如鱼胶、银耳,补充维生素E促进组织修复。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影响日常生活,需及时至妇产科或泌尿外科就诊,必要时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或盆底超声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