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胳膊是否骨折可通过观察肿胀变形、触摸疼痛反应、活动受限程度、异常声响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骨折通常由外伤撞击、高处坠落、运动损伤、骨质疏松或病理性病变引起,表现为局部剧痛、皮下淤血、关节畸形等症状。
1、肿胀变形
骨折后局部软组织损伤会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形成进行性肿胀,严重时可见皮肤发亮。若出现明显成角畸形或异常凸起,提示可能存在断端移位。家长需立即用硬质材料临时固定患肢,避免移动加重损伤。临床常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缓解疼痛,配合云南白药气雾剂消肿。
2、触摸疼痛
骨折部位存在明确压痛点和叩击痛,轻轻按压时疼痛剧烈且局限,可能伴有骨擦感。家长检查时需沿肢体纵轴轻轻触诊,若孩子抗拒明显哭闹应停止操作。需与软组织挫伤鉴别,后者疼痛范围较弥散。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儿童常见肱骨髁上骨折、尺桡骨双骨折等类型。
3、活动障碍
患肢主动及被动活动均受限,孩子拒绝使用伤肢做抓握、抬举等动作,可能伴有关节异常固定姿势。桡骨远端骨折时典型表现为餐叉样畸形,肱骨骨折可见假关节活动。家长需用三角巾悬吊前臂制动,避免自行复位操作。临床常用伤科接骨片促进愈合,严重移位需手术植入可吸收髓内钉。
4、异常声响
受伤瞬间可能听到清脆骨裂声,活动时可能出现骨摩擦音,此症状特异性较强但非必需表现。需注意病理性骨折可能,如成骨不全症患儿轻微外力即可骨折。急诊处理首选冰敷减轻肿胀,禁用热敷或按摩。确诊需进行CT三维重建,必要时补充碱性磷酸酶检测排除代谢性骨病。
5、影像确认
X线平片是诊断金标准,可显示骨折线、碎骨片及移位情况,儿童需注意识别骨骺损伤。复杂骨折需MRI评估软组织损伤,超声检查适用于婴幼儿无辐射筛查。临床常用接骨七厘片配合钙维生素D颗粒促进愈合,开放性骨折需注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预防感染。
发现可疑骨折体征后,家长应立即用杂志、硬纸板等材料固定伤肢,冰敷15分钟缓解肿胀,避免进食饮水以防需手术麻醉。转运时保持患肢高于心脏位置,记录受伤时间与机制供医生参考。恢复期保证每日500毫升牛奶补充钙质,遵医嘱进行握力球等康复训练,定期复查观察骨骺发育情况。避免过早负重活动,注意防护再次外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