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炎可能由胃酸反流、感染、药物刺激、过敏反应、长期饮酒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抑酸治疗、抗感染、调整用药、避免过敏原、戒酒等方式缓解。
1、胃酸反流
胃酸反流是食管炎最常见的原因,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导致黏膜损伤。可能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治疗需使用抑酸药物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配合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片。日常避免饱餐、睡前3小时禁食,睡眠时抬高床头。
2、感染因素
白色念珠菌、单纯疱疹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引发感染性食管炎,常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可能与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吞咽疼痛、吞咽困难、发热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氟康唑胶囊、阿昔洛韦片等抗感染药物,严重时需静脉用药。日常注意口腔卫生,避免生冷食物刺激黏膜。
3、药物刺激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非甾体抗炎药,或氯化钾缓释片、四环素片等药物可能直接损伤食管黏膜。可能与药物局部滞留、酸性药物腐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服药后胸骨后灼痛、吞咽梗阻感等症状。治疗需调整用药方案,改用对黏膜损伤较小的药物如塞来昔布胶囊,必要时联用硫糖铝混悬凝胶保护黏膜。
4、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属于过敏相关性疾病,常由食物过敏原触发。可能与牛奶、鸡蛋、小麦等特定食物过敏有关,通常表现为进食后呕吐、食物嵌塞、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治疗需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诱因,严格避免过敏食物,急性期使用泼尼松龙片控制炎症反应。
5、长期饮酒
酒精可直接腐蚀食管黏膜并减弱食管清除能力,长期酗酒者易发生酒精性食管炎。可能与酒精浓度、饮酒频率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呕血、黑便等症状。治疗需绝对戒酒,使用康复新液促进黏膜修复,出血时需静脉用奥美拉唑注射液。日常饮食需选择温凉流质食物,避免辛辣刺激。
食管炎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食物,避免咖啡、浓茶、碳酸饮料等刺激性饮品。进食时细嚼慢咽,餐后保持直立位30分钟。肥胖者需控制体重以减少腹压,戒烟并避免穿紧身衣物。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呕血、消瘦等表现,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明确病变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