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严重程度与出血量、出血速度以及病因有关,少量出血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症状,大量出血则可能危及生命。消化道出血通常由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等因素引起,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出血量较少时,患者可能仅出现黑便或粪便隐血试验阳性,伴随轻微乏力或头晕。这种情况多见于慢性胃炎、痔疮等疾病,通过内镜检查可明确出血部位,治疗以抑酸护胃、止血药物为主,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云南白药胶囊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间断性呕血,呕出物呈咖啡渣样,此时出血量已达中等程度,血红蛋白可能出现下降,需住院接受静脉补液和输血支持。
当出现大量呕鲜血或排柏油样便时,提示出血量超过1000毫升,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意识模糊等休克表现。这种情况常见于肝硬化导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或溃疡侵蚀大血管,属于急危重症,需立即进行内镜下止血或血管介入治疗。若抢救不及时,可能因失血性休克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禁食期间通过静脉营养支持,出血停止后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软食。恢复期避免粗糙、辛辣食物,戒除烟酒,控制原发病。定期复查血常规和内镜,监测有无再出血迹象。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需评估用药风险,必要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