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是有什么原因引起的 五类症状说明便血的原因

发布于 2022/04/14 18:40

(一)病因

根据出血病变的性质,便血的病因分为五类。

1。炎症、溃疡因素如下:消化道粘膜炎症或溃疡,由粘膜充血、水肿和溃疡形成,当炎症或溃疡侵蚀血管或血管渗透性增加,小血管破裂可发生便血。常见疾病包括:

(1)肠道传染病: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真菌性肠炎、假膜性肠炎、小肠结核、结肠结核、小肠钩虫感染、结肠吸虫病、出血坏死性小肠炎等。

(2)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Crohn疾病)或溃疡性结肠炎。

(3)放射性结肠、直肠炎:放射治疗后多系盆腔恶性病变,局部肠粘膜损伤后出血,常表现为反复、少量便血。

(4)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系因肠系膜的血运发生障碍而使肠黏膜发生缺血、溃疡形成所致。病变以结肠多见,临床表现为在剧烈腹痛后解出暗红或鲜红色血便。

(5)白塞病(Behcet'sdisease):这种疾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主要认为是免疫性血管炎引起的血管闭塞,导致肠血供应障碍和溃疡性病变;一些学者认为这种疾病与感染或遗传有关。溃疡最常见,容易出血。

(6)直肠或孤立性溃疡:溃疡的病因不明确,但溃疡侵蚀血管会导致出血。

(7)结肠应激性溃疡:近年来发现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之后可引起便血,甚至表现为大出血,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炎症和溃疡性病变是便血的常见病因。大多数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炎症和溃疡可引起粘液脓性血便;严重溃疡性结肠炎和血吸虫性肉芽肿可引起血便;阿米巴痢疾常引起果酱色或暗红色血便;少数结核病或克罗恩病可引起大出血;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常排出暗红色、鲜红色或洗肉水样便。总之,便血的量和颜色往往与病变的大小、部位和出血速度有关。

2。血管因素出血系下消化道各种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破裂或肠系膜血管缺血、肠粘膜血供障碍。常见原因有:

(1)动静脉畸形和血管发育不良:近10年来引起的消化道肠壁血管发育不良、畸形等血管疾病引起的出血,已成为便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分为:

①海绵状血管瘤。

②肠粘膜下血管发育不良。

③血管畸形。约70%的病变发生在结肠,其中右半结肠或盲肠较为常见。小肠内少数血管畸形。

(2)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Ronda-Osier-Weber综合征):此综合征可发生于全消化道,如发生在小肠时易发生出血。本病罕见,属家族性遗传性疾病。

(3)Dieulafoy疾病:胃病变最常见,如小肠或结肠可引起便血。这种疾病在中老年患者中很常见,出血主要是由粘膜下血管炎症和溃疡刺激引起的。

(4)直肠、结肠、小肠粘膜下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患者,当侧支循环建立时,极少数患者在结肠粘膜下静脉曲张,如破裂可引起血便。脾切除术和胃底血管横断术后,回肠粘膜下静脉更容易发生曲张。

(5)长跑或耐力运动员便血:近年来,发现长跑或耐力运动员诱发的疾病越来越多,如马拉松。除了少数能引起骨骼、肌肉和心脏病变外,还有消化道病变的报道,可以表现为便血。便血的原因不仅与痔疮破裂有关,还与腹部器官的冲击、振动和血液重新分布引起的肠缺血有关(发现便血的运动员应立即进行结肠镜检查。

(6)Wegener肉芽肿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常有鼻咽、肺病变和坏死性肾小球肾炎。该病有时会累及胃肠道,导致小肠或结肠缺血、出血,严重者可发生肠穿孔。

(7)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可见于:

①肠道血管痉挛。

②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

③肠道动脉栓塞。

④缺血性结肠炎。由于休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炎或伴有心房纤维颤动的心脏病继发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缺血性结肠炎已在炎症和溃疡性结肠炎)。

(8)腹主动脉瘤:如果腹主动脉瘤破裂穿破小肠或大肠,会导致下消化道出血。

(9)内外痔疮形成:内外痔疮出血,多为粪便表面带血,或大便后滴血。但在少数情况下,内痔疮出血后,血液可积聚在直肠壶腹部,当血液排出时,可表现为深红色或鲜红色血便。痔疮出血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3。机械性因素

(1)空肠憩室:出血是由憩室炎症引起的。

(2)结肠憩室或结肠憩室病:欧美国家结肠多发性憩室已成为便血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我国结肠多发性憩室较为罕见。

(3)美克耳(Meckel)憩室:多发生在回肠远端,70%~85%的患者无症状,但最常见的症状是出血。

(4)肠套叠或肠道扭转:肠套叠发生在10岁以下的婴儿中,60%以上的成人肠套叠发生在肠道多发性息肉或肠道肿瘤中。当肠道扭转时间过长时,肠道血运障碍可导致出血。

(5)回盲瓣脱离:在少数情况下,如回盲瓣脱离,嵌入会导致出血。

(6)结肠内子宫内膜异位症:当子宫内膜组织异位于结肠粘膜时,女性患者月经来潮时会出现血便,月经周期结束时会停止血便。

(7)肛瘘与肛裂:少数情况下,肛瘘与肛裂可引起出血,但一般出血量不大。

(8)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后、小肠或大肠手术后:如果息肉切除时电凝不足,则可导致电凝面出血。肠道手术中止血不足也会导致出血。

4。良恶性肿瘤是肿瘤因素下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1)良性肿瘤:

①结肠息肉: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Gardner综合征、Turcot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病、黑色素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P-J综合征)、增生性息肉病、炎性息肉等。是便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小肠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较少见。

(2)恶性肿瘤:

①小肠恶性淋巴瘤:有时可表现为大出血。

②小肠腺癌:罕见。

③小肠、大肠癌:出血少见。

④结肠、直肠癌:是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但出血量一般较小。

5。全身性疾病

(1)传染病:伤寒、副伤寒、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重症肝炎或暴发性肝衰竭等。

(2)血液病:血友病、腹型过敏性紫癜(Henoch胃肠道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结缔组织疾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肠性动脉周围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肠道。

(4)其他:如严重败血症、食物中毒、汞中毒、尿毒症等。

一般来说,儿童和青少年的血便以结肠息肉、肠套叠、美克耳憩室和炎症性疾病为常见病因;中老年患者以肠炎、结肠、直肠癌、肠血管疾病为常见病因;成人不应忽视痔疮、肛裂或瘘管等肛周病变。

(二)发病机制

1。下消化道疾病

(1)肛管疾病:痔疮出血是由于排便时腹部压力升高,导致痔疮静脉丛血压升高,加上硬粪块的直接擦伤,导致痔疮破裂。儿童可见的肛裂感染引起肛周瘙痒,抓伤感染形成,排便时严重疼痛伴有便血,数量少,鲜红。肛瘘最常继发于肛管直肠周围的脓肿,少数继发于肠结核。在肛门附近,会阴或骶尾部可以看到肛瘘的外口,挤压周围的脓液从瘘管中流出。

(2)肠炎性疾病: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结核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肠粘膜充血、水肿、侵蚀、溃疡出血甚至坏死。表现为脓性血便、血便甚至血便。

(3)肠道肿瘤:结肠癌、直肠癌、小肠恶性淋巴瘤主要是由于癌组织或淋巴瘤组织的破裂,表现为鲜红色血便或伴有粘液和脓液的血便。小肠神经纤维瘤、平滑肌瘤、腺瘤等良性小肠肿瘤出血较少,但肿瘤较大可引起肠梗阻。小肠血管瘤的感染和破裂会导致急性出血。

2。下消化道血管病变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肠系膜动静脉血栓形成、肠扭转、肠套叠等,由于肠粘膜缺血、坏死、脱落、肠发绀、水肿、大量浆液渗出、全肠壁坏死、大量血液渗出、腹泻排出深红色血便。

3。参见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