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三个月不当回事,结果查出直肠癌——这样的案例在消化科并不少见。很多人把便血简单归结为“上火”或“痔疮”,直到出现明显消瘦才就医。其实我们的肠道早就在发出求.救信号,只是大多数人都忽略了。
一、这些症状可能是肠道在报.警
1、排便习惯突然改变
原本规律的排便变得不规律,出现便秘腹泻交替。特别是原本每天1次变成3-4天1次,或者突然出现里急后重感。
2、大便性状异常
大便变细如铅笔,表面有凹槽。或者出现黏液便,粪便中混有白色或透明黏液物质。
3、不明原因贫血
没有节食或月经量增多,却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症状。这可能是长期慢性失血导致。
二、三类人群要格外警惕
1、40岁以上人群
肠道肿瘤风险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建议40岁后每3-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2、有家族史者
直系亲属有肠癌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
3、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者
爱吃红肉、加工肉制品,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的人群要特别注意。
三、简单有效的筛查方法
1、粪便隐血试验
每年做一次,能发现肉眼看不见的微量出血。注意检查前3天要避免进食动物血制品。
2、肛门指检
70%的直肠癌可以通过医生手指触诊发现,别因害羞拒绝这项检查。
3、肠镜检查
金标准检查手段,不仅能发现肿瘤,还能在检查同时处理息肉等癌前病变。
四、预防胜于治疗
1、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肉制品。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
2、保持规律运动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能降低20%的肠癌风险。快走、游泳都是好选择。
3、控制体重
肥胖人群的肠癌发病率明显增高,将BMI控制在18.5-23.9之间最佳。
肠道健康不容忽视,那些被当成“小毛病”的症状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先兆。建议40岁以上人群把肠镜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记住,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别让疏忽酿成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