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立明生物:一步一个脚印做出高质量筛查 用科技帮助千家万户肠道安心
发布于 2023/12/25 14:41
发布于 2023/12/25 14:41
执着、质朴、坚韧、务实,是康立明生物留给行业内外的印象。这家由科学家创立的高科技企业,专注于肠癌等肿瘤疾病早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致力于将最先进的科技转化为守护的利器。2018年获批上市的长安心——粪便DNA检测试剂盒,被誉为当年的“中国生物技术十大进展”之一。5年的成长历程,长安心在让百姓肠道安心的道路上从未停歇。
从0到1的突破
十年磨一剑,康立明生物的创始人邹鸿志博士,早年在全球知名的梅奥医学中心(Mayo Clinic)胃肠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作为核心技术的主要发明人,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粪便基因肠癌早筛产品Cologuard。他深知,肠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如果能在早期被发现并及时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将大大提高。
邹鸿志
“针对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的情况,我在2012年时就思考,如果能为开发一款属于更适于中国人基因的肠癌早筛产品,或许可以改变很多人的命运。”邹鸿志说。
举家归国,邹鸿志带领研发团队从0开始,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改进,长安心终于诞生。长安心于2018年11月20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成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肠癌粪便DNA检测试剂盒,能够精准解读粪便中脱落肿瘤细胞的基因异常改变,从而帮助发现肠道是否存在病变。
这可以被视为康立明生物为人类健康贡献的一大创新成就。因此,康立明生物在邹鸿志博士的带领下,先后荣获了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国家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诸多奖项和荣誉。
从1到N的飞跃
长安心的上市,为肠癌早筛领域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凭借其便捷的操作和精准的检测,长安心迅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现已进入700多家医疗机构。据了解,康立明生物每年都会定期公布长安心真实世界检测大数据和详细情况。截止2023年11月,长安心已服务超75万人,这个数字正在不断增长,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将突破百万大关。
“这种详尽的记录体现了康立明生物对循证医学的深深敬意,也是对自身严谨态度的不断激励。我们更要始终坚守着对每一位用户的真挚责任感,致力于为他们提供准确、可靠、且有温度的医学服务,让健康的保障更加坚实有力。”邹鸿志说。
让高质量肠癌筛查人人可及
康立明生物不仅关注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更致力于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健康中国,将高质量肠癌筛查服务惠及基层人群。长安心高达98%的特异性和便利的自采样模式,确保了其在大规模人群中快速进行高质量筛查的能力。
黄埔区“基于粪便基因检测的大肠癌社区免费筛查民生项目”现场
康立明生物为广东省及全国多个城市的区、县、镇开展的肠道健康筛查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持,并取得了优异的筛查效果。这些项目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高质量的肠癌筛查,提前发现了上千例早期肠癌和癌前病变,不仅实现了肠癌的早诊早治,还提高了当地居民对肠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赞誉。
以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2022年肠道健康民生项目为例,肠道疾病早诊率达到96.3%,肠镜依从率高达73%,肠镜肿瘤检出率高达74.9%,真正实现癌症防治民生项目“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初衷及“大病不出镇”的突破,节省医疗经济负担超过6000万元。
目前广州市黄埔区的“基于粪便基因检测的大肠癌社区免费筛查民生项目”正在进行中,该项目由黄埔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充分发挥了区、镇街、村居三级公共卫生委员会的高效统筹协调组织作用,与辖内定点医院、康立明生物三方联动,确保了项目高质量完成。项目自今年10月份开展以来,现阶段肠镜依从性已达到73%,基因检测阳性者肠镜肿瘤检出率超过80%,居民反响热烈。
通过这些筛查项目,康立明生物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长安心这一款便捷、精准、适用于大规模人群的肠癌粪便DNA检测产品,满足了高质量大规模筛查的需求,真真切切地践行了“健康中国”的指导精神。
让科技温暖每一个生命
康立明生物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他们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不断优化产品性能,拓展产品管线,提高检测准确率,降低检测成本,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时代科技带来的健康福利。同时,他们还将进一步深入基层,加强与医疗机构和政府的合作,推动肠癌早筛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他们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未来将有更多更好的筛查方法问世,为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康立明生物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一部用科技温暖生命的纪实篇章。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类健康,我之使命”的初心与崇高信念,用科技帮助千家万户健康安心。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期盼更多企业能够扎根实际,用爱心、诚心、恒心实现科技的力量,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福祉。
2023年12月22日羊城晚报A特3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