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别乱吃!这两种菌可促进肿瘤生长,增加肠道感染风险

发布于 2025/09/14 11:05

益生菌市场近年来火爆异常,各种产品打着“调节肠道”的旗号充斥货架。但你可能不知道,某些菌株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成为健康隐患。最新研究揭示,部分益生菌竟会促进肿瘤微环境形成,甚至增加艰难梭菌感染风险。

一、两种需要警惕的益生菌菌株

1、乳酸杆菌某些亚型

实验数据显示,特定乳酸杆菌会促进IL-17等促炎因子分泌。这种细胞因子在肿瘤微环境形成中起关键作用,可能加速现有肿瘤生长。结肠炎患者使用后,肠道炎症反应明显加剧。

2、产孢杆菌部分菌种

这类菌株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可能成为艰难梭菌的“帮凶”。它们会消耗肠道内的次级胆汁酸,而这种物质本是抑制艰难梭菌的重要屏障。临床观察发现,使用后腹泻症状反而加重的案例不在少数。

二、三类人群要特别注意

1、肿瘤患者及高危人群

已有肠道息肉或肿瘤病史者,盲目补充益生菌可能刺激病变发展。建议这类人群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特定菌株,并严格控制补充剂量。

2、免疫缺陷患者

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肠道菌群平衡本就脆弱。不当补充益生菌可能导致条件致病菌过度繁殖,引发严重感染。

3、长期住院的老年人

住院老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病,且普遍使用抗生素。此时补充益生菌,可能增加耐药菌株定植风险。研究显示,这类人群发生菌血症的概率显著升高。

三、安全使用益生菌的四个原则

1、选择有明确菌株编号的产品

包装上应标注DSM、ATCC等国际认证编号,避免使用只标注菌种的产品。不同编号代表不同亚型,功效和风险差异巨大。

2、控制补充周期

连续使用不宜超过3个月。肠道菌群有自我调节能力,长期外源补充反而可能抑制原生菌群功能。

3、警惕异常反应

出现持续腹胀、腹泻或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停用。这些可能是菌株不适应的信号,继续使用可能引发更严重问题。

4、优先选择膳食来源

泡菜、酸奶、豆豉等发酵食品中的益生菌更安全。这些菌群经过长期食用验证,且含有多种辅助成分帮助菌群定植。

益生菌不是“万能保健品”,用对了是健康助手,用错了可能适得其反。下次购买前,不妨先问问自己:我的身体真的需要额外补充吗?现有的饮食是否已经能够满足需求?记住,最贵的未必是最好的,适合的才是最重要的。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