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的类型都有哪些 小儿麻痹症能进行针灸治疗吗

发布于 2022-05-23 14:34

小儿麻痹症是一种我们熟悉的儿童疾病,也是一种特别严重的疾病,我们应该注意,特别是在异常情况下,我们必须及时去医院检查,合理的治疗也非常关键。

小儿麻痹症类型

1、无症状型:这种小儿麻痹症的类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

2、轻度:约占4~8%,病毒侵入全身非神经组织。这儿童麻痹症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出现上呼吸道炎症状,如不同程度的发热、咽部不适、咽充血、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等;流感症状、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持续1~3天,自行恢复。

3、无瘫痪: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循环神经纤维扩散到全身,但出现在发病初期。本期症状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体温再次升高,即双峰热,患者也可出现头痛、肌肉疼痛、感觉异常、出汗、颈部强直等症状。

4、瘫痪:该病毒可侵犯脊髓前角的灰质,导致脑和脑神经病变。不对称性慢性瘫痪是单侧下肢最常见的。近端肌肉群受到的影响比远端肌肉群重,表现为肌肉肌腱反射消失。如果侵犯颅神经,可能会出现高烧、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

小儿麻痹症症状

1、前驱期:发热、纳差多汗、乏力、烦躁,可伴咽痛、咳嗽,或恶心,呕吐、腹泻等。持续1-3天。到此为止就是顿挫型。

2、前期瘫痪:前期热退后1-6天,体温再次升高(双峰热)。头痛、肌肉痛、感觉过敏、出汗、颈部强直等。

3、瘫痪期:热退后出现不对称性驰缓性瘫痪,单侧下肢瘫痪最为常见。瘫痪的特点是近端大肌群比远端肌群更重,感觉存在。肌肉张力降低,肌腱反射消失。可能有颅神经麻痹,或高烧、意识障碍、抽搐等脑炎。-

4、恢复期:瘫痪后1-2周,瘫痪肢体肌群由远端开始而后近端逐渐恢复。

5、后遗症期:严重受累的肢体萎缩或畸形,跛行或无法站立。

治疗小儿麻痹症的药物

1、干细胞治疗前:3岁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患者发高烧,无法站立,尿失禁,后诊断为"急性广播性脑脊髓炎"常规药物治疗(神经营养因子,丙球蛋白)在一个月前效果不佳。

2、干细胞治疗后:三次干细胞治疗后,患者可在家属的帮助下行走2-3min,肌张力明显减轻,期间结合中医治疗,对患者大小便也有一定的帮助,家属还是很满意的。

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症

1、针对风热湿袭肺,采用刺灸法 针腹泻法。方义 合谷,列缺可宣肺解表。风池是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汇处,能散风通络。曲地清泻湿热毒气。

2、针对湿热蕴结阳明,应采用刺灸法 针泻法。 内经 说:"独取阳明治疗阳痿",因此,手足阳明经曲池、足三里两穴,清热化湿,疏通经络,儒养宗筋。阴陵泉、三明属足太阴经穴,善健脾利湿。

相关推荐

健康早知道 更多

Q
小孩发热会引起抽搐症吗

回答:小孩发热确实可能引起抽搐,这种情况常常让家长感到焦虑。发热引起的抽搐有时是因为高热惊厥,这是一种常见于小孩的情况,尤其是在6个月到5岁之间。不过,抽搐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比如癫痫...

Q
糖尿病病人能吃猪耳朵吗

回答: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食用猪耳朵,但要注意控制摄入量。猪耳朵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适量食用可以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而不会对糖尿病病情造成明显影响。建议每天摄...

Q
自闭症如何自己调整好

回答:自闭症是一种目前尚无法治愈的神经发育障碍,但通过一些方法可以帮助自闭症患者改善生活质量,特别是对于轻度自闭症患者。通过多陪伴、多交往、培养兴趣、避免训斥和打骂、增强自信等方式,能够...

Q
风湿免疫八项结果如何

回答:风湿免疫八项检测是评估风湿和免疫系统健康状态的重要工具,包括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C反应蛋白等指标。通常情况下,这些指标的正常值范围为0-25IU/ml。如果检测结果出现...

Q
痛风患者如何让血尿酸降下来

回答:痛风患者若想降低血尿酸水平,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等方式来实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措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1、饮食调理:饮食是控制血尿酸水平的重要环节...

Q
补牙材料填充太高

回答:补牙时,如果填充材料过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口腔内的咬合关系错乱、牙龈组织增生、继发龋坏,甚至可能导致牙齿松动。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口腔健康造成长期的...

Q
痛风患者在生活中要如何调理

回答:痛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适当的调理,以帮助控制病情并减轻症状。痛风是一种与代谢相关的疾病,通常与不良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有关。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以及在必要时使用药物,可...

Q
2型糖尿病科学进展

回答:2型糖尿病是全球范围内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年来在血糖控制、饮食管理、运动锻炼、降糖药物和血糖监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科学进展。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努力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