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心脏疾患的发病率日渐增高,人们对心脏的研究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但有关心脏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相对较少。本学科利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细胞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全面地探讨了心血管疾病发病机理的形态学基础。先后系统地研究了兔、鼠、家猪、羊、豚鼠、猴、胎儿和成人心脏的细微结构,尤其是对心传导系研究的深入、全面、细致。在形态上有许多新的发现,在理论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如副房室结、P细胞样细胞团、心房肌内P细胞等。提出了"心脏异位搏动与心肌潜在的起博(P)细胞有关"的理论,为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奠定了形态学基础。这些发现和观点已引起了生理学和临床学的重视。在房颤与细胞调亡的关系方面,提出了心肌调亡是房颤的结果而不是病因的观点等。另外对心脏的发育、心肌细胞连接蛋白和黏附分子的表达以及心肌缺血对心肌胶原纤维的破坏等进行了全面研究。该研究方向已有15年的历史,共发表有关心脏的文章120多篇,从不同的角度对心脏的各个部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对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发生、发育、心电生理、心脏代谢和心率失常等提出了大量的形态依据和理论参考。主编了《心脏组织学》
回答时间:2024-07-09 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