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穿洞洞鞋易致水泡型脚气 多用茶水泡泡脚

发布于 2014-07-09 11:12

  夏日炎炎,除了骄阳似火,空气中的湿度也在不断加大,此时正是脚气高发季节,不论是脚气患者,还是患者家属都应该着重预防脚气的发作。其中水泡型脚气最为常见。水泡型脚气常见于足跖及足缘部,呈群集或散在的小水泡,伴有瘙痒。具有传染性。导致脚气的原因有很多,或许罪魁祸首的是你脚下的“那双鞋”。

  “洞洞鞋”是近年夏天颇受年轻人喜爱的一种凉鞋,甚至成为了一种时尚。不过网络上频频爆出关于“洞洞鞋”的诸多危害,比如容易导致脚气病、容易被扶梯缝隙夹住等。专家介绍由于洞洞鞋的构造及材质,容易积水,并且水分不易被鞋吸收、挥发,它上面的鞋洞也只能帮助脚面透气,而最需要透气和干爽的脚底,却得不到保护。夏天人脚容易出汗,随着汗液的蒸发,洞洞鞋会倒贴在脚面上,常穿会导致脚部潮湿温暖,为真菌提供温床,可能导致水泡型脚气等皮肤病。

  绿茶水泡脚可防脚气

  在夏季有些人偏爱穿“洞洞鞋”,又不想被脚气困扰,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从日常护理做起,不妨试试“绿茶泡脚法”。

  茶叶里含有单宁酸,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尤其对致脚气的丝状菌特别有效,长期使用会有不错效果。茶水还可以去异味,对末梢血管有辅助解痉作用,所以,用它泡脚可以使全身放松。将剩茶加水煮成浓汁,即可用来泡脚。具体做法是,将洗脚盆内放入绿茶一小撮,盐少许,倒进热水。焖一会,等茶叶泡开后,用此水洗脚即可。趾缝紧密的人可将卫生纸夹在趾缝中间,以吸水通气,保持清洁。

  另外,咖啡渣、茶叶末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可以将其放进鞋内,助于吸味。

  预防水泡型脚气还要注意的是,要保持脚的清洁干燥,汗脚要治疗。勤换鞋袜。鞋子要通气良好。不要用别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

  【补充阅读】

  水泡型脚气的自治偏方

  1、 脚上患有脚气、脚癣,连续用生大蒜擦磨便可治愈。

  2、 用食醋将雪花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随配随用,轻者1次,重者2次至3次可愈。

  3、 用茄子根和盐煮的水洗脚,即可治好脚气。

  6、犯有多年脚气,可用牙膏涂搽,效果十分灵验。

  5、 取香烟灰撤在脚趾湿痒处,可治脚趾间水泡瘙痒。

  4、 夏天脚癣犯了,可将患脚洗净揩干,再用风油精涂搽患处,每天1次至2次,一般数次便可见效。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健康早知道 更多

Q
慢性咽炎总是复发吃什么药有效果

回答: 慢性咽炎复发时可遵医嘱使用西地碘含片、复方硼砂含漱液、银黄含片等药物缓解症状。 慢性咽炎复发可能与急性炎症未彻底治愈、长期用嗓过度或接触刺激性气体等因素有关,常表现为咽干、咽痒、...

Q
眼睛干涩会是肝癌的前兆吗

回答: 眼睛干涩通常不是肝癌的前兆。 眼睛干涩可能与用眼过度、干燥环境、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等因素有关,表现为眼部干痒、异物感或视物模糊。这类症状多由泪液分泌不足或蒸发过快导致,可通过人工...

Q
鼓膜外伤性破裂的后遗症和注意事项

回答: 鼓膜外伤性破裂可能遗留听力下降、耳鸣或反复感染等后遗症。 鼓膜外伤性破裂多由外力撞击、气压骤变或异物损伤导致,急性期表现为耳痛、耳闷及听力减退。若未规范处理,破裂边缘可能形成瘢痕...

Q
轻度中风可以恢复吗

回答: 轻度中风通常可以恢复,恢复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及时性及康复训练有关。 轻度中风患者多数在发病后3-6个月内通过规范治疗和康复训练可获得较好恢复。早期介入溶栓治疗可减少脑细胞损...

Q
腰穿后的并发症有哪些

回答: 腰穿后可能出现头痛、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头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因脑脊液流失导致颅内压降低引起,表现为直立时头痛加重、平卧缓解。感染风险包括穿刺部位局部感染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Q
肾透明细胞癌5cm严重吗

回答: 肾透明细胞癌5厘米属于较为严重的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评估和治疗。 肾透明细胞癌是肾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5厘米的肿瘤已经超过早期肾癌的范畴...

Q
羊水穿刺能查出基因突变吗

回答: 羊水穿刺可以查出部分基因突变。 羊水穿刺是一种产前诊断技术,通过抽取孕妇的羊水样本进行分析,能够检测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结构异常以及部分单基因遗传病。对于染色体水平的突变,如唐氏...

Q
适合脑梗病人喝的汤有哪些

回答: 脑梗病人适合喝紫菜蛋花汤、冬瓜排骨汤、番茄豆腐汤等清淡易消化的汤品,也可以遵医嘱使用脑心通胶囊、血塞通片、银杏叶片等药物。建议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