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阴火案——慢性牙周炎
发布于 2014-06-11 12:07
发布于 2014-06-11 12:07
李东垣认为“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内外伤辨惑论》)。中焦升降失司,使清气不得升浮,水谷荣气不能输布,气郁置中土而化火,李氏认为此“火”为“阴火”。脾居中土,为人体气机升降枢纽,若枢机失于浮降,则清者不升,浊者不降,周身气血郁滞不行,是为“伏火”。中土脾虚导致的“阴火”,不可单纯以寒制火,亦不可单以肾水伏制,犹如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湿愈焰,遇水益灼,唯以甘温保元之剂,以补为泻,以升为降,才可使阴火自降而复其位,即所谓“土厚则火敛”。
医案:患者,女,59岁,2010年9月20日初诊。近1来牙龈肿胀疼痛反复发作,齿根松动,口留腐臭,刷牙时常有渗血,时轻时重。除定期行口腔科基础治疗外,配合含漱液,口服叶酸、维生素B族,效果不佳。刻诊:牙龈肿痛充血,呈深红色,探诊易出血,牙齿松动咬合无力,自觉口有臭味,并伴有便干、寐艰,舌质偏红,苔薄黄,脉细滑。详问病史,省其用药经过,疑寒凉有过,终至火热郁伏。此火非阳明实火,清热育阴之剂,反助火不灭,揣度之余,以阴火论治,酌加清肝柔肝之味。处方:党参12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甘草9 g,当归9 g,生地黄9 g,熟地黄9 g,肉桂4.5 g,细辛3 g,玄参30 g,合欢皮30 g,八月札30 g,青皮9 g,砂仁3 g,黄柏15 g,夏枯草12 g,柴胡9 g。每日1剂,水煎温服。7剂后牙龈肿痛明显减轻,口中异味消退,便通,苔黄转白腻。上方去生地黄、熟地黄,以薏苡仁20 g、白花蛇舌草20 g、补骨脂9 g加重化湿之力。
按:慢性牙周炎属中医学“牙宣”、“齿漏”等范畴。王肯堂论“得木而阳火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阴火……以火遂之,以灰扑之,则灼性自消,光焰自灭”。本证意仿蒲辅周老先生封髓丹(黄柏、砂仁、甘草、天冬、地黄、人参等)及补中益气汤组方,方中黄柏泻相火、清湿热、制阴水,阳得阴潜,相火不至上乘;合甘草、砂仁同三焦,温运脾土;配肉桂、细辛引郁火而发;合欢皮、八月札、夏枯草清肝柔肝。诸药相合,共奏补土伏火之效。
上一篇 : 清咽止咳法治疗顽固性咳嗽
下一篇 : 拍打手厥阴心包经可以治疗哪些病?